某网讯,7月11日11时00分,山东省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,预示着未来一段时间内,山东将持续被高温天气笼罩。预计在未来10天,受副热带高压和大陆暖高压共同影响,我省高温少雨的天气态势仍将延续。
在接下来的11—13日,鲁西北和鲁中地区将成为高温的“重灾区”,最高气温可达37~39℃,部分局部区域甚至会突破40℃大关,酷热难耐。而南部沿海地区相对较为凉爽,最高气温在28~31℃,其他地区则处于33~36℃之间。尽管气温有所差异,但整体而言,全省大部分地区都将面临炎热天气的考验。
到了14—15日,高温热浪将迎来最强时段。内陆地区的最高气温将进一步攀升,可达38~40℃,局部地区甚至可能触及42℃以上的极端高温。如此高强度的高温,会给居民的日常生活、户外作业以及能源供应等带来巨大挑战。
16—20日,内陆地区的高温天气依旧顽固,37℃以上的高温天气仍将频繁出现,局部地区温度可高达40℃。这意味着在这段时间内,防暑降温工作丝毫不能松懈。
自7月3日起,山东就已陷入高温天气的“包围圈”,部分地区的日最高气温更是突破了7月历史极值。山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刘畅介绍,前期受副热带高压影响,省内持续高温,不仅气温高,湿度也较大,体感十分闷热。在3—6日期间,高温发展达到了强盛阶段,内陆地区最高气温普遍达到36—39℃,局部更是突破40℃,其中临沂郯城庙山在6日出现了43.9℃的高温。5日时,高温范围最为广泛,潍坊、青岛、烟台等地区共有10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日最高气温打破了7月历史极值。
面对如此持久且高强度的高温天气,相关部门和广大民众需积极应对。在能源保供方面,电力等部门要做好充分准备,保障居民和企业的正常用电需求,避免因高温导致用电高峰引发电力短缺。民众在日常生活中,应尽量减少在高温时段的户外活动,尤其是老人、儿童和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,更要注意防暑降温,及时补充水分,防止中暑和热射病的发生。对于户外作业人员,用人单位需合理调整工作时间,提供必要的防暑降温用品和措施。同时,由于高温少雨,农田失墒情况加剧,部分地区可能出现旱象,农户们要密切关注墒情变化,加强田间管理,做好灌溉等工作,以减少高温天气对农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。